意昂2平台,意昂2招商

员工情怀当前位置:首页 > 企业文化 > 员工情怀

怀 念 父 亲

发布日期:2019/11/28 14:36:34   |   浏览次数:12835   来源:高天亮/集团总裁

怀

高天亮/集团总裁

 

父亲生于193022日(农历正月初四),于20191031日(农历十月初四)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热土,永远离开了深爱他的儿女子孙,享年90岁。

这几年,本来父亲身体还好,自己可以在小镇上到处走走,饮食也还不错,自今年正月初四摔了一跤后,只能躺在床上,身体就每况愈下。虽然这段时间我们已有思想准备,但一旦父亲真的离我们而去,特别是将父亲骨灰盒安葬在村公墓,父亲的遗物付之一炬,家里只剩下父亲的遗像时,心中的不舍与痛楚仍然难以言表。父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,一世英名,是附近十里八乡的一个传奇。

颠沛流离,七次搬家

父亲虽然出生、去世均在鄱阳县高家岭镇高家岭村,由于解放以来父亲的家庭成分是地主,父亲从29岁至50岁的21年间,先后七次搬家,分别是:

第一次搬迁是在1958年下半年。全家5口人第一次从高家岭村迁出,落户官田村,当时的父亲29岁,母亲28岁,大哥6岁,大姐1岁,奶奶55岁(本文中均指虚岁)。

第二次搬迁是在1959年下半年。即搬迁后的第二年,父亲带着全家人偷偷从官田村搬回老家高家岭村。之所以说是偷偷搬回,是因为搬迁未经生产队同意。

第三次搬迁是在1960年上半年。搬回后的第二年。我们家又被强制要求搬离高家岭村,搬往地仍然是官田村。

第四次搬迁是在1964年上半年。根据垦殖场安排,35岁的父亲带着全家6口人又从官田村迁至创业队村。

第五次搬迁是在1968年上半年。全家从创业队村搬回高家岭村,当时父亲39岁,我本人3岁。

第六次搬迁是在1969年下半年。全家第三次从高家岭村迁出,落户徐家村。

第七次搬迁是在1979年上半年。感恩于党的政策,政府摘掉了我们家地主成份的帽子,全家9口人终于从徐家村搬回了老家高家岭村。

因此,从1958年到1979年,我们一直在搬家。21年时间,搬了7次家。尤其是前10年就搬了5次家,平均两年搬一次。俗话说,搬家穷3年,对于我们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,搬家更是雪上加霜。前几次搬家,父亲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,全部家当都放在两个箩筐里,就是几床被子,一些破旧衣服和锅碗瓢盆。我们兄妹6人出生在4个村庄,2个在高家岭村出生,1个在官田村出生,我在创业队村出生,最小的2个在徐家村出生。

勤劳俭朴,吃苦耐劳

父亲的地主家庭成分注定了他要比一般农民吃更多的苦,受更多的累,我们家庭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底层。印象中,父亲总是起早贪黑地干农活。记得1980年父亲承包了生产队的几亩旱地种西瓜、梨瓜、辣椒等经济作物。父亲白天在地里干活,晚上在自搭的瓜棚里看瓜。当时家里穷得没有钱买蚊帐,父亲劳累了一天后,倒在瓜棚里呼呼大睡,晚上田野里的蚊子特别多,父亲开始还用扇子驱赶,后来疲倦了,任凭蚊子咬,时间长了,对蚊子叮咬没有感觉了,过一段时间身体竟然产生了抗体,再也不怕蚊子咬啦。夏天看瓜,冬天守菜。我们家种的过冬的经济作物,一般是萝卜、包心菜、大蒜等。冬天的夜晚,寒冷刺骨。父亲在茅棚里的地上铺上厚厚的干稻草,上面盖一层被子。我读高中的时候,寒假回家,曾多次同父亲一起守菜。在漆黑的田野里,我们提着一盏马灯,坐在茅棚内,我有时做作业,有时同父亲聊天。记得因为寒冷,茅棚外的泥土成了冻土,有时踩在上面唰唰作响。

有一段时间,父亲和母亲经常半夜三更起床,去菜地拔白菜和大蒜等,然后整理成捆,洗干净,保证在天刚蒙蒙亮时就能担到集市上去卖。

父亲一辈子种田,将近70岁才停止干农活。2000年左右,家里的经济状况才逐步好转。但是,当家里没有了负债,我们子女可以给他钱时他又舍不得花,总想着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,节俭了一辈子。

含辛茹苦,培养子女

父母亲一共生育了8个小孩,其中第一个小孩和第三个小孩不幸夭折。我们活下来兄妹6人中,大哥大姐早早参加生产队劳动,吃了不少苦。1977年,国家恢复高考后,父亲非常重视我们的教育,倾全家之力供养我们几个读书。我有幸于1984年考取大学,二哥经过多年的补习,终于在1987年考取中专。在农村,女孩一般是不上高中的,能读到初中就不错啦。在家里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,妹妹也读到了高中毕业。并以她的高中文化基础,在1994年顺利通过县农村信用社招工考试,成为农信社的一名正式职工。弟弟经过2年补习,于1994年考取中专。我们4个人均天资平平,学习也不算特别刻苦,但均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,完成了大多数农村孩子无法实现的跳龙门梦想。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好父母,有一个全力支持我们读书的好大哥。我们的父母一心只为儿女着想,时刻体恤儿女,宁愿自己受苦受累,也不愿意儿女受一点委屈。

俗话说,严父出孝子。这一辈子,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,也很少骂我,但对我的学习抓得非常紧。记得读初二时,我因为贪玩,成绩下降明显。父亲知道后,非常生气,命我跪在地上,要我保证刻苦学习,考取大学,说得非常严厉。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,以后就再也不贪玩了,学习成绩一直稳步提升。我今天能取得一点成绩,离不开父亲的严格要求和及时敲打,感恩父亲。

勇于创新,聪明能干,乐于助人

父亲高小毕业,在农村也算个小知识分子,他一生务农,他的勤奋钻研,勇于创新的精神,让他成为多面手。在创业队村时,他在技术方案上精心设计、谋划,帮助生产队实现引水上山工程,将30多亩荒山改造成良田,当年就为创业队村增产水稻几万斤。1981年,父亲策划设计高家岭村大水塘水利改造工程,通过下沉大塘水道,将地势较高处20多亩水塘改造成良田。大水塘多年生长野莲藕,土地十分肥沃,改造成功后,当年亩产达到千斤以上。

父亲会珠算,不但帮人算账,有时还教人打算盘。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,经常帮村里人写对联。大多数村民家里的红白喜事一般都由他操持,特别是一些白喜事流程,他很熟悉,帮人家打理得井井有条。一场红白喜事下来,父亲会搭上两三天的时间。父亲热心肠,为人公道正派,在村里威望很高,经常为左邻右舍、亲朋好友调解纠纷,化解矛盾,是大家的贴心人,全程、全力、全心为他人帮忙。

父亲也是经济作物种植能手,几乎没有他不会种的菜。父亲既看科学种田方面的书,更注意向别人请教。高家岭乡分管农业的胡国泉副书记(后来当了县科协主席)经常找父亲探讨科学种田。胡书记对父亲赞赏有加,记得1984年我上大学前,父亲还找胡书记批条子,卖了两千斤议价粮给乡粮管所。父亲种出来的西瓜又大又甜,梨瓜产量很高,结的梨瓜密密麻麻爬满了枝藤。有一次,有一个视力不好的同村晚辈帮父亲摘梨瓜,看到满地并排躺着七八个梨瓜。对我父亲喊:叔叔,你过来看,有人偷摘了瓜,父亲走过去一看,原来是一根瓜藤上并排结了七八个成熟了的大梨瓜。

正是因为父亲的聪明能干,才能保证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兄妹4人同时读书。要知道,在当时的农村,一个农民家庭能供养一个子女读到大学、中专就不容易了。

乐观豁达,充满正能量

父亲天生是个乐观主义者,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,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,父亲带给家里人的始终是乐观快乐的情绪和豁达开朗的性格。一家人生活虽然贫穷,但仍很快乐。父亲经常给我们讲笑话,有时候也会听我们讲课本上、书本上的故事。遇上附近村庄放电影、耍杂技、演魔术等群众文艺活动时,父亲必带我们去观看。当时高家岭垦殖场有个赣剧团,会定期演出赣剧和样板戏,父亲也经常带我们去看,自己有时还哼唱几句。至今我还记得骑在父亲脖子上看戏的场景。

为了供养我们4个小孩读书,家里长期是负债累累,一直是借了还,还了借,循环往复。每当开学来临之日,就是父母外出借债之时。主要借的是亲朋好友的钱,偶尔也借一些高利贷。到了90年代,借的主要是农信社的钱。父亲在家里背债,保证我们子女在外面学习,跟得上同学们的大流。

我虽然于1988年大学毕业,但工资低,自己又在不断地折腾,不但不能支援家里,反而要用家里的钱。二哥于1989年毕业后,小家庭也是一直紧巴巴。记得家里长年拖欠电费,直到弟弟1996年参加工作后,才将多年拖欠的电费逐步还清。

父亲是独子,在他11岁的时候,我爷爷就去世了。解放那年他20岁,被迫自立门户,从大家庭中独立出来。由于长期生活居住在外村,家里的一切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,属于自打锣鼓自划船。直到大哥长大,才能为他分担一些劳动、生活的重担。

虽然家庭成分不好,但父亲凭着他的聪明能干,任劳任怨,都能处理好同生产队干部、群众的关系。为家庭争取一个比其他村的地主富农家庭更好的生存环境,保证了我们子女身心健康成长。

同母亲相濡以沫,有福有寿

父亲和母亲于194611月结婚,当时父亲17岁,母亲16岁,至今已73年了。在2016年国庆期间,我们为庆祝父母结婚70周年,专门请了鄱阳县赣剧团来村里演戏。父亲母亲一辈子同甘共苦,他们有过矛盾,时有争吵,父亲是急性子,不记仇,母亲是慢性子,忍耐性好。几十年的艰难岁月、风风雨雨,他们始终不离不弃,相濡以沫73年,在当地成就了一段佳话。

父亲倡导耕读传家,视读书为传家宝,我们有幸读了书的兄妹4人,现在有2个公务员(科级干部),1个国企高管,1个农商行业务骨干。父亲的4个儿媳妇,有的勤劳能干,有的内敛本分,有的能力出众,虽个性有别,但都孝顺父母,勤俭持家。2个女婿,1个是农民,1个是公务员,均为人诚实,勤劳肯干。父亲有孙子、孙女、外甥共12个孙辈。12名孙辈中,已培养出4个博士(其中2个是国外洋博士,国内的2个博士均读了北京大学博士后)、1个硕士、3个本科、1个专科,还有3人中学在读。父亲有曾孙5人,32女,都聪明伶俐,活泼可爱,最大的今年7岁。父亲已实现了四代同堂的梦想。每当听到几个曾孙喊他太太、太太时(普通话里为“太爷”,我们农村叫“太太”),他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。

父亲一生坎坷,吃了不少苦,晚年苦尽甘来,结了个好果,又活到了90岁,可称得上是有福有寿之人。

父亲既有才,又有德,总是教育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,公道正派。挂在他嘴上的一句话是,做人要德厚,德厚的家庭有福报。

父亲一生乐于助人,帮助过无数的人,因而他和我们家里也得到过无数好心人的帮助。没有这些好心人的帮助,父亲和我们家庭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父亲36岁那年得了急性肝炎,鼻腔大出血,生命危在旦夕,当时创业队村的领导李西林支书组织社员老王、老马、徐崽,由高柳生医生护送,急行50多里,用板车将父亲连夜拉到县人民医院抢救。父亲住院42天,终于捡回来一条命,住院花了生产队400多元钱,李西林支书还因组织抢救父亲一事受到了处分。

亲爱的父亲,虽然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,但我们儿女还想多报答一点您的养育之恩。几十年来,您就是我们家的一座大山,是我们的精神支柱,是我们的主心骨,我们做您的儿女,这辈子还没做够,下辈子我们还想做您的儿女。

亲爱的父亲,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