笑 傲 人 生——与癌症抗争纪实(连载)
发布日期:2016/1/29 10:38:46 | 浏览次数:9511 来源:张建民/集团总经理
序 言
谨以此文,烙下2014年 11月14日至今不足300个日日夜夜中,发生在我生命中刻骨铭心的一幕又一幕……
在深圳罗湖繁华的商业圈里,耸立着一座发展中心大厦,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投资4亿港元建成,为国内首座隐框幕墙43层超高层办公大楼。
二十年前,我出差来深,每逢抵达罗湖火车站,常常喜欢站在前广场上逗留片刻,似乎这深港交汇之地弥漫着不一样的空气,让我不由自主地深呼吸。然后,抬头眺望,那不远处的发展中心、国贸大厦与周边的高楼大厦互为衬托,相映生辉,散发着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。我的心深深地为之折服:魅力四射的深圳,总带给人无尽的遐想。隐隐地,生命中有一根弦被轻轻拨动——深圳,我是不是爱上了你?!
天遂人愿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调到意昂2平台集团成为一名高管,与这座曾经迎面相逢而又失之交臂的发展中心大厦,相拥相依了十几年。
十几年,弹指一挥间,但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。五千多个日日夜夜里,我朝兢夕惕,尽心竭力,以自己的人品和能力,赢得了各方的认可。2013年6月3日,历史将我推上这家拥有百亿资产的集团公司总经理的位置。
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,更是责任。站在更高的平台上,我踌躇满志,决心甩开膀子大干一场。然而,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,出人预料的事情发生了:死亡的幽灵正迈着轻盈的脚步,悄悄地向我逼近……
第一幕 病魔潜身
“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,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。” ——亚里士多德
2014年 11月14日下午两点,发展中心大厦26层的意昂2平台集团总部,整洁而清静。我坐在办公椅上,望着对面墙壁上悬挂的“厚德载物”条幅,忽然感觉这四个字没有往日那般端庄典雅,似乎变得僵硬呆板,无法激起我的兴趣。后来转念一想,觉得好像不是字的问题,浑身不禁打了个冷颤:最近一段时间,老是感觉自己吞咽困难,是否应该到医院做一次检查?
年底将近,集团正在加紧组织研究2015年的预算计划。身为总经理的我,每天的活动都排得满满的。根据工作计划,下周我要带队到下属8家企业沟通明年的各项经济指标,当天下午,还打算去物业公司出席一个讲座。
但直觉在提醒我,不能再拖下去了,否则身体可能要出大问题。我决定先去发展中心附近的罗湖医院看看。
走出宁静的办公室,天空阴霾密布,远处一堆乌云在不停翻滾,路上的行人脸色漠然,个个匆匆忙忙,仿佛冲着某个目标狂奔。以前我嘲笑香港人走路像跑步,比大陆人要快半个步幅,而现在深圳人走起路来,更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市场的力量太强大了——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想起司马迁的话,我不禁苦笑起来。但这也丝毫没让我轻松,毕竟心头压了个沉重的包袱。
我还是镇定地走进医院大门。说实在的,我前半辈子很少看医生,社保医疗卡上的余额足足有3万多元。我曾跟同事开玩笑说自己是运动型的身体。可是,现在我却神情凝重地站在挂号窗口,面对收费员的提问,一时竟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,后来按自己症状胡乱猜想,挂了个内科医生号。
开完检查单,我赶往X光透视室。一杯钡餐,让我吞三次,再朝着X光机,从正面和左右侧面,各照了一次。事毕,当我穿好上衣准备离开时,试探性地问医生:“怎么样?”医生迟疑一下,欲言又止的样子。但在我急切的目光注视下,他也变得温情起来,柔声说道:“你怎么没家属陪同?下来应该住院检查”。这看似淡淡的一句话,却让我的血液瞬间凝固,我听出了医生的弦外之音,顿时有了不祥之感。果不其然,过了一会我便拿到了自己的健康判决书:“此患者可能患食道CA”。
我木然地回到了内科,医生将我的X光片放在荧光屏上,一一给我讲解。我的食道被黑影占位三分之二,变窄的中段,像一条略为弯曲的小水沟,形状真的太难看,也太可怕。再发展下去,食道将会完全阻塞。我故作轻松地问:“这种情况除了癌症,还有其它可能吗?”医生不置可否:“那要做胃镜才知道。”接着,她又板着脸说:“你还笑得出来?明天周六消化科正常上班,赶紧来做胃镜检查。”我摆出一付不以为然的神态:“没什么,有病就治。”医生摇了摇头,给我开了全麻醉胃镜检查单。
返回办公室,我将病情告诉了秘书小张。他安慰我说,一定没事。但我心里清楚,这么大占位的肿瘤,恶性的可能性很大,动手术是免不了的。望着我熟悉的办公室,想着自己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,心头禁不住袭来一阵阵的悲伤和凄凉。
我犹豫起来,如果按最坏的打算,是应该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好,搬回家。如果不是呢?那搬去又搬回,岂不是多此一举吗?我嘱咐小张,我若真的出现意外,就帮我把办公室里的私人物品处理掉。
如此决绝的决定,既是交待给小张,也是在安排我自己。贾宝玉说,赤条条来去无牵挂。这就是人生,虽然残酷,但也真实到底,谁都没有第二条道可走。当生命不再,一切身外之物不过浮云而已。
第二幕 直面厄运
“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”——鲁迅
离下班还有半个钟,我拨通电话,将诊断结果告诉了家人。消息传开,如晴天霹雳,似乎要将我平静、安稳、幸福的家庭击碎。母亲大放悲声,妻子欲哭无泪……我是家庭的顶梁柱,如果倒下,伤及的不单单是我一个人,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,而且还有亲人们无处诉说的悲伤以及心灵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。
一般人都将癌症视为死神的代名词。确实,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轻易地掐灭一朵生命的火焰。但对于我来说,它来得太突然,也太残酷。我才56岁,按联合国的标准,人到60岁是中年,到70岁才是老年。我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,怀揣为国尽忠、为家尽责、为母尽孝的理想,对做好本职工作成竹在胸……但这一切,都可能被凶残的癌症一笔勾销。
悲伤的念头一闪而过,我不敢让它停留,更不能让它发酵,这是我作为家庭主角的责任所在。人未倒命未绝,精神不能先垮。我必须坚强面对命运的挑战,一方面鼓励亲人们勇敢地接受现实,一方面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,即使人生已经走到尽头,也不能留下懦弱畏缩的败笔。
我告诉母亲和妻子,懂得她们对我的爱和关心,理解她们感同身受的心情。但是,哭哭啼啼只能加重我的痛苦,也于事无补。我只希望她们坚强地站在我身旁,与我共同面对。有了她们坚定的支撑,我才会更有信心。
晚上,我依约与汕头来深的朋友吃饭,席间,我推杯换盏,谈笑风生,对刚刚发生且不知道能不能医治的绝症不露声色,若无其事。坐在我旁边的妻子却心事重重,沉默不语。过后,当朋友从别人口中得知我那天的状况,打来电话连声称赞。
我也一直在为自己点赞,我知道,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意味着什么。在母亲眼里我是孩子,但在孩子眼里我是父亲,在妻子眼里我是一个男人。肩挑这三重身份,我应该是家庭情感文化、内外形象和价值理念的标杆。在这面临死亡威胁的严峻时刻,我的一举一动,对亲人的影响将十分深远。那种遇事恐慌,怨天尤人,自暴自弃的行径,一向为我所蔑视。只有振作精神,坚强镇定,勇敢面对厄运,才是我所主张和捍卫的人生信念,也是我想要给家族注入的精神基因,并期望能够代代相传。
虽然我的生命有期,但我的精神无限。即使此时此刻,我也想得很多、很远……也许这才是一种为人子、为人父、为人夫至死不渝的责任吧。
第三幕 果决行动
“最大的危险是无所行动。”——肯尼迪
按计划,第二天一大早,是做胃镜检查的时间。X光片里食道那一段阴影,仍然历历在目。思量再三,我觉得当务之急是物色一家合适的医院一并做诊断和手术,而不要重复检查,盲目折腾自己。我向正在广州治疗白血病的大学同学陈生征询意见。他十分关切地说:“我这边南方医院消化道内科挺出名,赶快过来。”经陈生协调,我很快得到该院院长的热心安排。
从做出住院的决定,到联系安排妥当,前后不超过两个小时,这足以看出我治病的迫切心情。
追溯到两个月前,其实就出现了吞咽不适的症状。一开始,我并不当一回事,因为对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妨碍。后来,症状持续不消失,使我联想起以前一名同事,他说过曾因食道良性肿瘤,从后背开胸切除。会不会我也要开胸动手术?可怕的阴影笼罩着我。但我不愿意太快通过检查去证明结果的真相,也不相信自己表面好端端的身体会得重症。加上父亲的后事尚未理完、近期给员工做《用优秀引领未来》的讲座已经安排了,还有许多的工作等着去完成。
我想,如果检查发现患绝症,果真倒下去,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,职业生涯也会随之结束,倘若如此,倒不如潇洒地多活几天,让精彩伴陪到最后!担忧与犹豫交织在一起,让我一拖再拖,确实有点耽误了治疗的更好时机。
后来惨痛的经历,更让我懂得及早治疗的意义:人到了中年以后,一方面间隔三、四年要做一次肠胃镜检查,另一方面,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,既不能麻痹大意,也不能讳疾忌医,要去掉侥幸心理和回避心态,赶紧问医就诊。
从西医角度看,癌症浸润或扩散到那里,就要切除或放射到那里。切除或放射的范围愈广,病人治疗的痛苦就愈大,术后的生活质量就愈差,生存的概率就愈低,这是成反比的。如果拖延到不能动手术,那么病人已经进入扩散的晚期,离死亡可能只有一步之遥了。
癌症不是绝症,之所以冠以“绝”,只是患上这种病的人容易绝望,而乐观的人则称它为慢性病。只要一息尚存,我决不会绝望!除了我自己,没有任何疾病可以打败我!既来之,则安之,任何害怕和退却,只会陷入不知所措或急病乱投医的沼泽。
那天,得知我患上癌症的几位朋友,热情地向我推荐医院、医生和疗法。面对五花八门的建议,甚至用众多所谓治愈的病例作佐证,如何选择,事关自身生命,让我不得不提起精神,保持清醒的头脑,细心地比较、分析、判断。我归纳了几条:一是相信广州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;二是西医为主,中医为辅,不采用所谓偏方治疗;三是符合手术治疗适应症,应尽快施行手术切除,避免原发肿瘤大面积扩大繁衍。这是我选择南方医院和急于入院治疗的原因。
发现病症,一定要首先推崇主流医院和当今先进的医疗技术。癌症有轻重之分,只要及早发现,尽快就诊,正确治疗,治好就更有希望。
明天就要住院了。我把一切安排妥当后,特意跑到附近美发廊剪头、染发,心想,要将自己打扮得精神抖擞的,再去迎接生命的挑战。回家后,当我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一头美发时,脑海里突然蹦出这么一句话:“我仍想留下不老的帅气,让明天嫉妒今天的美丽。”这是在生死未卜,充满伤感和悲壮的心境下,抱着对生的热爱和眷恋,所激发出来的对于生命诗意般的签注啊!
第四幕 感恩苍天
“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,怀着感恩的心生活,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。”——佚名
2014年11月16日下午,在妻子的陪伴下,我住进了南方医院惠侨楼。房间更像一个休息室,宽敞的内设,营造出温暖而舒适的氛围。
次日凌晨5点左右,我一觉醒来,喝一杯水后再也睡不着了。旁边的妻子却睡得正浓,时而发出轻轻的鼾声。估计我昨晚没有做噩梦,没有让她担惊受怕,才睡得如此安稳。是啊,男人可以双眼深情地饱含泪水,但却没有权利在父母妻儿面前慌乱地哭泣。你乱,她们心更乱;你痛,她们心更痛。
周围万籁俱寂,窗内透进微弱的光线。我漫不经心地躺在病床上,望着昏暗的天花板,根本不在意我人生的第一次住院,却似乎在等待天亮后,准备去完成一件平常又必须履行的事情。渐渐地,我惊叹起在众人“谈癌色变”的氛围中,自己的心为什么能够像黑夜一样的清静,一样的泰然。
有人说:“患上癌症,一是吓死的;二是愁死的;三是乱医治死的;四才是病死的。”一个人机体上得了癌症并不是最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精神上垮了,那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。
我默默地感恩苍天,她赐给了我一颗平静的心。内心的感知告诉我,这就是一种修行、一份福报,我必须悉心珍惜和呵护!
曾经,我目睹亲友患上重症后,那种恐慌、焦虑和不安的过激情绪,甚至出现幻觉,任凭旁人怎样劝说和安慰,都无济于事。究其终极的原因,都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,尤其是一直以来忌讳死亡,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可能性,毫无思想准备。
有感于此,在五十岁之后,我就开始探索生命的含义,修炼死亡和解脱的真谛。有人估算过,人出生的概率约三万亿分之一,能生为人是无比幸运的。但人每天都在走向死亡,故要拥有慈悲心,珍惜脆弱的生命。真正领会人有生必有死的规律,关键在于化解恒常的执着,了悟无常的真相,才能处之泰然。
假如把生命过程包括悲痛、苦难、疾病等不幸,当作是一连串奇特和美妙现象的展示,就可能揭开死亡的狰狞面具,领略生命的多姿。那些对死亡所感受到的绝望或是陶醉,其实都是一种逃避。死亡既不会令人沮丧,也不会令人兴奋,它只是生命的事实,也许就像佛教所说,那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;也许就像道家庄子所言,那是气的“聚”跟“散”;也许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述,那与我没关系,因为我活时死不存在,死了我又不存在……如此,当灵魂有了生命感悟的抚慰,死亡就变得不那么恐惧和沉重了。
回顾前半生,我倍感满足和快乐。我用我的勤劳和奉献,积极回报爱护我、关心我的国家、组织、同事和亲友,于心无愧无悔;我作为基础教育被耽误的一代,能够从家乡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,考上重点大学,走南闯北,翱翔蓝天,已经充分体验到事业的精彩和生活的乐趣,即使无法达到生命足够的长度,但有了生命的宽度、厚度和温度,生命走到当下,我心满意足!而今面临绝症和死亡的威胁,我毫无怨言,因为每一天我都认真面对,每一件事情我都尽力而为了。我已经彻悟生命的全部意义,这次若能死而复生,那怕多活一天,也是上天的额外施恩。
当然,我仍有遗憾和牵挂。这不仅是对美好生命的向往,对“活着真好”的渴望,更是因为年近八旬的母亲、岳父母的养老送终、孩子尚未成家、妻子相伴到老……都是我未了的心愿。于是,我鼓励自己,哪怕只要有一线希望,也永不言弃!
第五幕 向死而生
“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。”——郭小川
11月17日上午,秋末的羊城,初冬寒意渐浓,我穿着单薄的病人服,坐电梯落到惠侨楼下,顿觉挡不住阵阵冷风。妻子急忙给我披上大衣。护士推着我端坐的轮椅车,穿过一段狭窄的走廊,到消化科大楼手术室做胃镜手术。本来约定全身麻醉,但因血压偏高,改为用麻醉液漱口,再加打杜冷丁,在半昏睡中,完成了胃镜探查手术。
醒后,听医生说,胃镜初步诊断是恶性肿瘤,不能做微创,有可能扩散;不一定能做手术,估计只能保守治疗。我虽然不抱幻想,做了最坏的准备,但万万没想到连能否做手术都存在不确定性,这使我愕然和吃惊。无奈之下,只能听天由命,寄希望于接下来的活检和Pet-CT的结果。
晚上,医生告诉我,活检结果是鳞状高分化细胞癌。我赶紧上网搜索查询:我的病灶比腺状低分化细胞癌恶性低、生长慢,对化疗稍为迟钝。两者之间优缺点参半。这有如黎明前黑色的天际开始露出一线曙光,因为不是高恶性、活跃度高的腺细胞癌,毕竟是一件好事。
次日,因为停电,身体检查中断。妻子抽空回老家办事,她的朋友果齐大师听知我生病住院,专门请了几位在家乡的高僧为我诵经祝福。在我身处绝望的困境中,来自任何精神上的鼓舞、慰籍和援助,都是难能可贵的。我又再一次感谢上天。
然而,当我做完CT等待结果的那一天,面对几天来的等待,累积起来的烦躁和焦急的情绪,让我真想发泄一通,但几经挣扎,理性阻止我,这样自暴自弃只能加重心灵的创伤,用冷静送走缓慢的时间,才是唯一的办法。
正在等待的CT诊断结论,似乎变成对我生命进行裁量的判决书,而能够上手术台,竟是我最奢侈的期待!此时此刻,癌症已经露出张牙舞爪的恶魔本相,我只能胆战心惊地希望它手下留情;而冷漠的CT,又狐假虎威地扮演起裁判员的权威角色。我感觉一生中,这一刻最无能、最无助!
幸好我的坦荡和乐观感染了医生,发现有诊断的新消息,无论好坏,他们都不会隐瞒真相,马上告诉我,帮我客观、耐心地讲解和分析病情,做出不同疗法的利弊判断。在医患关系冷漠的当下,一般来说,医生职业敏感度极强,在医患关系上一般不愿无端惹麻烦,一旦觉察到病人存有幻想或陷入忧郁,就会碰到矛盾绕道走,不正面接触病人,只是背地里通知家属,当面则照章办事,惜言如金。这或许是一种扭曲状态下的无奈之道吧。
而我的理念是,求医只有最合适,没有必要追求最好。病人一旦确定了主治医师,一定要相信他,在理念上与他形成默契,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。一个人得了重病之后,面对医生的每一次诊断检查结论,如果存在盲目的乐观,抱着幻想去等待奇迹的出现,那么,可能时常会出现失望甚至绝望;反过来,如果能够先向死的方面做好思想准备,然后往生的方面去尽最大的努力,那么,他每天得到的都会是能够生还的好消息。
我正是用这种向死而生的理念,去引导自己,挖掘坦然淡定的潜意识,抑制悲观沮丧、消极治疗的情绪。治病中,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,都会有两个消息,一个是好消息,一个是坏消息。而好消息与坏消息,总是互为隐含,互相转化。例如,被诊断为癌症,是坏消息,但医生说可以治疗,又是好消息;不能动手术,是坏消息,但可以做其它治疗,又是好消息。
来自医生的诊断消息,其实就是对治疗机会的判断和选择,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和视角去看待,若能够主动预测、淡化和放下坏消息,然后积极捕捉、感受和配合好消息,你就能迸发信心和力量去战胜病魔。
11月21日,胸外科蔡开灿主任带来了可以动手术切除肿瘤的好消息,让我一直悬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放落在地。秦主任又为我做了周全的麻醉计划。
“我有救了。”对我而言,这犹如上天给我发的一份“准生证”,虽然吉凶未卜,但此时,难道还有比获得生的指令,更令人兴奋的佳音吗?没有!可以做食道占位切除手术,就意味着我已濒临死亡边缘的生命又获得重生的机会。
有关资料显示,食管手术的死亡率,在日本是2.2%,在美国是3.4%。但我相信,我的主刀医生是最优秀的,手术一定会成功。从左侧开胸切除中下段食管,手术超常规,听起来尤为可怕。然而,有一流麻醉师,我无须去感受手术台那血淋淋的场面,痛楚会消失在甜蜜的沉睡中,即使意外来临,我的灵魂已经翩然游离躯体,死亡也与我没关系。
好奇怪,只不过是转换个角度去思考,眼前的愿景,就截然不同,那些恐慌和害怕的念头,便荡然无存。动手术能拯救我的生命,对我是一桩大喜事,我何乐而不为? 11月25日早上,我面无惧色,义无反顾地登上手术台,迎接生命的重塑。